岁月流逝了他的青春。虽然在科研生产一线早已看不到他的身影,但钱学森的影响却无处不在。
1991年他80寿辰时,向江主席汇报说:“我有个打算,这个打算就是,我认为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而且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整个的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完全可以建立起一个科学体系,运用这个科学体系去解决我们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我在余生中就想促进一下这件事情。”
其实钱学森早就开始促成这件事了。从50年代的工程控制论,到70年代的航天系统工程理论,从80年代他把作战模拟科学纳入军事系统工程的范畴,到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运用模型进行历史的定量研究,甚至对国家经济计划与社会发展作预测研究,他用“体系”的眼光去研究社会、军事、信息、农业、人才、经济、环境、法治、人体和哲学,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客观和主观,全部有机地囊入了研究视野。他关于把农村建成小城镇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建议,关于发展沙产业的构想,关于用自然科学建成经济模型的尝试,关于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与理论,关于大成智慧的理论,关于21世纪中国教育的展望,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无论在自然科学前沿还是在社会科学前沿都能感知钱学森的存在。
虽然钱老已年近90,可他那颗智慧的大脑仍在宏观、微观世界里转动。他床前小桌板上每天都摆满了书籍,他思维的触角机敏地感应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还不时地爆发出新的思想火花,就好像在他的时间表上永远没有晚年。
这就是一个永远新潮的钱学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