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 页  最新动态   论文著作   学术思想研究   媒体报道   钱学森轶事  图话钱学森  众评钱学森  音频视频
 
 
钱学森轶事
1911-1934年
1935-1955年
1956-1976年
1976-今
 
"; stopscrolla=false; article1.scrollTop=0; with(article1){ style.width=0; style.height=articleHeight; style.overflowX="visible"; style.overflowY="hidden"; noWrap=true; onmouseover=new Function("stopscrolla=true"); onmouseout=new Function("stopscrolla=false"); } preTopa=0; currentTopa=0; stoptimea=0; function init_srolltext1(){ article2.innerHTML=""; article2.innerHTML+=article1.innerHTML; article1.innerHTML=article2.innerHTML+article2.innerHTML; setInterval("scrollUp1()",20); } function scrollUp1(){ if(stopscrolla==true) return; currentTopa+=1; if(currentTopa==68){ stoptimea+=1; currentTopa-=1; if(stoptimea==50){ currentTopa=0; stoptimea=0; } }else{ preTopa=article1.scrollTop; article1.scrollTop+=1; if(preTopa==article1.scrollTop){ article1.scrollTop=article2.offsetHeight-articleHeight; article1.scrollTop+=1; } } } init_srolltext1();
1935-1955年
邮船上的节日

发布时间:2005-10-11 16:52:30   点击: 5615次

“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驶往香港的途中,船上的中国留学生组织了一个“同学会”。它的第一件工作,是印制了一份《克利夫兰第六十次航行归国同学录》,分发在每个同学手中。人们拿到《同学录》以后,争相阅读。许多中国留学生在船舱间穿来穿去,按照《同学录》的导引,寻找他心目中的朋友交谈。钱学森是“同学会”中比较年长的,他很珍视在船上结识的“同学”,这份《同学录》一直珍藏至今。

在邮船上,尽管环境嘈杂,尤其是钱学森所在的三等舱,条件非常低劣。但是,钱学森依旧抓紧时间学习和研究。一天,同船回国的数学家许国志来到钱学森的房间,看见钱先生正在专心致志地阅读一篇论文和抽样本,非常感动地说:

“钱先生果然名不虚传,你真是一位一心扑在科学事业上的楷模啊!”

当钱学森得知许国志先生是一位数学家时,非常兴奋地说:

“认识你,我很高兴。”他请许先生坐下,两个人热烈地交谈起来。特别是关于运筹学的研究和推广运用问题,他们谈得很投机。钱学森说道:

“国内有不少事情需要我们去做。我们国家是计划经济,很多计划管理方面的科学技术将来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例如运筹学,系统工程等,这些东西对祖国建设很有用。”

“有用是有用,只是这牵扯到计算机就麻烦了,国内恐怕暂时还用不上。”许国志有些担心地说。

“暂时没有计算机也没有关系,可以先搞个讨论班嘛!”钱学森胸有成竹地说,“二战期间,德国的V——2火箭准徽性极差,向伦敦发射了2000枚,只有1230枚落入市区,这其中又仅只有半数落在距目标13公里的范围之内。这问题恐怕就出在了工程控制和运筹学等方面。我在加州理工学院时,就想到了这一点。因此,这个问题我们国家一定要解决好。”

许国志点头称是,心中非常钦佩这位具有真知灼见的著名科学家。

1955年9月3O日,当邮轮行驶到菲律宾的马尼拉海港时,许回多记者蜂拥而至,争先访问钱学森。钱学森以他那特有的语言回答记者的问题。

美联社一位记者问钱学森,在美国是否经常有人监视他,钱学森回答说:

“有没有监视我,只有美国联邦调查局知道。”

“钱先生,你是否是共产党员?”

“我还不够做一名共产党员。因为共产党人是具有人类崇高理想的人。”钱学森以庄重的口吻回答了那位记者的提问以后转身回到船舱。

邮轮离开马尼拉港后,掉头驶向中国方向。

傍晚时分,“克利夫兰总统号”已经驶近南中国海域。

钱学森来到甲板上观看日落。眼前,依旧是碧空迢迢,沧海茫茫,广阔无涯。西部天际,镶嵌着一轮猩红色的太阳,正在沉向大海,海面也被染红了。这景色,颇像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十分赏心悦目。他尽情地领略这大海落日的豪情,呼吸着没有污染的新鲜空气。这时,突然听到右面船舷上有人惊叫:“看呀,好圆的月亮升起一来了!”钱学森闻声转过身去,果然看到在东方的海空,刚刚浴出—轮圆月,它羞涩地探视着大海,散发出淡淡的光亮。

“啊!太绝妙了,月亮和夕阳遥相辉映,真是海上一大奇观!”钱学森急忙跑回他的三等舱房,唤来妻子和两个孩子,一同到甲板上欣赏这少见的妙景。两个孩子惊奇地叫着、跳着。钱学森则拉着蒋英的手深情地说道:

“英,我在22前,曾经在家乡的西子湖上,看到过一次月亮与太阳相会的情景。不过,那次是在早晨,也没有今天看得这样真切。

这真是个吉祥的日子。”

蒋英歪着头问道:“那么今天是个什么日子呢?”

钱学森稍加思忖,兴奋地答道:“今天是我们结婚8周年的日子,也是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说完,他们两个紧紧地依偎在一起。

这时,火红的晚霞和皎洁的月华同时披在这一对夫妇的身上。钱学森不由地想到“日月经天”“日月同辉”这些美好的词语。他以为这奇妙的美景是对他们美好未来的祝福。

太阳已经坠入大海,观看“日月同辉”的旅客纷纷回到舱内。钱学森告诉蒋英先把孩子带回船舱,他去买些过节的食品以示庆贺。

钱学森的心绪特别好,他几乎是哼着小曲来到轮船的售货部。遗憾的是,这里没有中国的月饼,只有面包之类的食品,他只好买了几只圆圆的夹馅面包,还有一些糖果、饮料,快步走进了他们4人休息的三等舱房间。他大声呼叫着:

“永刚、永真,快来吃月饼呀!还有你们爱吃的巧克力、苹果、柑桔。”

蒋英看着那圆圆的夹馅面包,不解地说道:

“这是面包,哪里是月饼呀?”

钱学森冲蒋英眨眨眼睛,笑着说道:

“美国人不知道我们要过中秋节,所以没有月饼。不过,这也无妨。我们照常过八月十五,来吃‘代理月饼’吧!”

一句话,把全家人都逗乐了。

这天夜间,钱学森兴奋得难以入睡。已经是深夜了,他还在翻身。这时,突然海浪大作,船体急剧地摇摆,还听到一种惊人的轰鸣。钱学钱急忙披衣而起,走向舱外。只见许多船员和水手,都已跑到船舷和甲板上,面部表情很紧张。他向大海望去,海面上不时射出道道闪电般的光亮,气势宛若长虹。他问一个老水手,发生了什么事?那个老水手告诉他,是海底发生地震,但是震级不算高。老水手神情很镇定,他耸耸肩膀,对钱学森说,这种轻微的海底地震, 是经常发生的。请不必害怕,可以放心睡觉去。

钱学森笑着点点头:原来大海是这样的干变万化。

他借着船上的探照灯光向前看去,只见在船的左侧不远的地方浪花飞溅,因为那里有礁石出没。邮轮在转弯,它要绕开礁石,循着安全的航道前进。钱学森这时已经感到困倦了,他打了一个呵欠,走回他的三等舱铺位。妻子似乎也醒了,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他小声地说:“平安无事,快睡吧!”。

钱学森躺下来,脑子里还在转悠刚才见到的情况。他想到,这人生也如同行驶的航船一样,大海虽然辽阔,但航道并不是笔直的。因为,海底有暗礁,有险滩,甚至还有风浪和海底地震。所以,要曲折、迂回前进,才能到达目的地。

黎明又来到邮船上。这天是1955年10月1日。“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上的“同学会”,一早就通知所有的归国留美学生,要在船上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六周年”’活动。

这时,邮船行驶在南中国海的海面上。钱学森携了爱子永刚来到甲板上观看日出。置身于祖国的领海上,钱学森的心情格外激动。天空晴朗无云,只有朝阳升起的地方云蒸霞蔚,十分壮观。那跃出海面的朝阳,给天空和大海同时赋予了火热的生命,显示出它理所当然的是大海的灵魂和主宰。它给天际以青春的鲜红,给波涛以燃烧着的火焰。它仿佛要把大海蒸煮得沸沸腾腾,其势之磅磅,令人叹为观止。

邮轮在破浪前进,船尾追逐着成群的海鸥。它们呜叫着,上下翻飞。钱学森带着永刚来到船尾,只见一支大白鲨浮上海面,它淌着鲜血,已经奄奄一息。

钱学森指给永刚看尚在挣扎的大白鲨。他说:“大白鲨是让轮船的螺旋桨击中了。这个海霸王,在鱼虾蛤蚧面前,穷凶极恶,甚至可以掀翻小的渔船,不可一世;可是,在现代化的大海轮面前,它就不堪一击了。”

永刚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仍旧以好奇的目光凝视着已经远离轮船的大鲨鱼。只可惜永刚未能看到这生活在大海里的大白鲨,他感到是一种遗憾。但是,这奇景和爸爸的话语,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早饭后,钱学森和妻子儿女都穿戴整齐;一同来到邮轮的小餐厅,庆祝会在这里举行。

餐厅的墙壁上挂着庆祝会的会标,会标下是同学们昨晚精心制作的一面五星红旗。《义勇军进行曲》奏响了,大家起立,向国旗行瞩目礼。同胞们的脸上,兴奋和庄严溶在一起,许多人眼中噙着泪水。

音乐声停止了。钱学森应邀在会上作主题发言。他精神抖擞地站在五星红旗前面,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顿时,一个深沉而又充满激情的声音,回荡在庆祝会的会场上。

钱学森怀着兴奋的心清回顾了国内的建设情况。新中国成立以后三年恢复和自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情况,还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171项重点工业建设的情况,他都—一道来,如数家珍。人们惊奇他手中既无讲稿,又无人替他准备什么资料,何以对国内情况如此熟悉和详尽?原来,这些资料和数字,早在他回国前,都已从报刊上收集起来,并烂记在心中了。

钱学森在讲完国内经济形势后,又讲到祖国的经济建设,迫切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他指出,大家回国之后,将大有用武之地。他诚恳地说道。

“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以及国家机关的一些领导干部,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同志。他们对祖国的解放是有卓越功绩的。回国后,我们要虚心地接受他们的领导,和他们很好地合作。”

最后。他与大家共勉:

“朋友们,同志们,祖国强盛是我们每个在海外学习和工作过的炎黄子孙的宿愿,我们的一切才智属于祖国,属于人民。现在,向祖国贡献自己的学识和才华的日子到了,让我们携手共勉吧!”

“一石激起千层浪”。钱学森热情激昂的讲话,赢得了同胞们的热烈掌声,也使会场更加活跃起来。人们纷纷发言,争先向祖国母亲倾诉衷肠。

发言告一段落,庆祝会进行文娱节目,人们唱啊,跳啊,尽情尽目兴,好不热闹。

庆祝会后,大家商拟了一份关于声讨美国政府迫害要求回国的中国科学家的书面声明,准备到香港后向报界散发。钱学森参与创并领导了这项工作。

“声明”的草稿拟就后,“同学会”派代表找到“克利夫兰总统四号油轮的负责人交涉,要求用船上的打字机,打印若干份。但是,这一要求遭到了拒绝。

钱学森气愤地说:“我们是乘客,船方有义务为乘客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他们没有理由拒绝我们的合理要求,要继续同他们交涉。”

在钱学森的鼓动下,船上“同学会”的全体人员,团结一致,集体找船方交涉,同他们进行合理合法的斗争。美国船方迫于中国同国胞的压力,不得不答应“同学会”的要求。

黄昏时分,“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已驶抵九龙湾,在港外等待泊位、钱学森一家和许多中国留美学生,都走到甲板上观看九龙湾的海景。只见海湾一带停满了一艘艘灯火闪烁的船只,那灯光跳入海中,斑斑点点,非常迷人。钱学森从这些远道来的船只,想到了古希腊的大海,想到了埃及亚历山大那古老的港湾。他想到,当年马可波罗可能正是沿着这条航道,从中国返回意大利,带去了中国的丝绸,中国的纸张,中国的面粉制造业,也带去了伟大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他感到中国人的祖先是伟大的,中国人的今日与未来也将是伟大的。

也许是由于过度兴奋,整个夜间,钱学森都是在看表中度过的。

凌晨四点钟,他便呼唤妻子儿女,梳洗打扮,准备下船了……

..返回
 
  策划制作: 中华文化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