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是三种普遍的思维形式。具体人的思维,不可能限于哪一种。解决一个问题,做一项工作或某个思维过程,至少是两种思维并用。两种,就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所谓三种,就加上灵感。他提请文艺界同志注意,科学技术不都是抽象思维,不都是所谓“科学得很”的推理。要是那样,科学根本没办法发展。这个问题爱因斯坦讲得很清楚,他说,科学发展不能尽靠推理,还有直感。那直感就是形象思维。人的手艺就不能只靠抽象思维,“手艺”中的很多道理只能用形象思维才能说清;娃娃先有形象思维,而不是抽象思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形象思维是普遍的。思维科学作为基础科学就要研究三种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关于抽象思维,现在形式逻辑搞清楚了,至于辩证逻辑还是不清楚。有许多谈辩证逻辑的书,总是经典著作中辩证法的那几条,而具体怎么用,就没有了。
看来,现在突破口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搞清楚了,灵感思维的内涵、规律,也就差不多了。因为灵感实际上是潜思维,是潜在意识的表现。潜意识是怎么工作的!采取什么方式!原则上讲恐怕也不外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可是无法反省。一个人的思维应该是潜意识、显意识相互协调进行工作。要描述潜意识的思维方式,就要涉及到大脑的功能机理,要有待于脑科学的发展。但思维科学不必等待,人总有实践,实践是可以总结的。人有那么多实践,总可以从总结经验入手解决些问题。
至于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哪一种是更基本的?这恐怕不能绝对化。就我搞科学技术的经验来看,两种都有。在文艺创作中,很多时候也是这样。
钱学森说,在文艺工作中,对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有争论,有的强调这一面,有的强调那一面。而从整个文艺创作过程来看,我认为两种思维都要并用。
|